在咨询中,来访者常常会对某个人表达‘抱怨’,比如对父母或者生命中的某个重要的人(爱人,孩子,领导)。在从事心理咨询初期,我常常遵循着‘倾听’和‘共情’的原则而耐心的倾听这些抱怨。但是往往最后咨询的效果不好。
现在看来,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为什么这样的咨询效果不好。因为所有的抱怨的背后的潜台词是:“都是别人的错,是别人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需要改变的是别人,如果别人变好了,一切就好了”。有这样的内部语言的人,自己是不想改变和成长的。
一个喜欢抱怨的人,也是一个没有力量的人,准确的说是他自己把自己内心的力量阉割掉了。喜欢抱怨的人,往往让自己处在‘受害者’的角色中,抱怨父母,抱怨领导,抱怨社会,这样的抱怨的语句下的潜意识语言是:“你们造成了我现在的不好”“你们应该为我的现状负责”。
从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抱怨者的心理就是,抱怨者们的心理,不愿意长大成人,而是始终处在孩子的状态,幻想一个完美理想的客体(或者说母亲)来解决自己的一切问题。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形容即是:他们停留在婴儿时的一哭一闹就会得到母亲的乳房和爱抚的阶段。于是就理解了为什么很多人,那么喜欢抱怨人,尤其是抱怨和自己近的人(父母,爱人,孩子,领导)。
抱怨者的另一个深层的心理特征是,自己的内心极度虚弱。他们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现状和未来。就像过去很多国营职工,一方面抱怨着单位的大锅饭和种种的体制的不公。一方面一辈子死心塌地的呆在单位里。所以,从深层心理学上来说,一个喜欢抱怨的人,也是一个深深陷入自己宿命而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一个喜欢抱怨的人,不会有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他的心理能量都用在抱怨和指责上了。
一个有力量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不会抱怨。因为他的心理能量都用在踏踏实实的做事,踏踏实实的担当起自己的生命责任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