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也称为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过分感情化、用夸张的言行吸引注意力和人格不成熟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这类人感情多变、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影响,常希望领导和同事表扬和敬佩自己,愿出风头,积极参加各种人多的活动,常以外貌和言行的戏剧化来引人注意。他们常感情用事,用自己的好恶来判断事物,喜欢幻想,言行与事实往往相差甚远。
表现特征
1、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只要满足上述特征中的三项,方可论断为表演型人格)
以往心理学界认为表演型(癔症型)人格与癔症二者是一脉相承的。但临床观察发现,癔症病人前表现为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仅有20%,一些明显的表演型人格障碍病人可终生不发生癔症,因此表明表演型人格虽与癔症有关,但并非必然联系。故现在普遍倾向使用“表演型”而回避“癔症型”对此种人格障碍进行表述,以达到区分“癔症人格”与“癔症”之目的。
国外报道本病在成人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2%,妇女高于男性两倍。较多发生于少年期后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逐渐趋向成熟,至中年达到明显缓解。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表演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生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也可能是本类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
由于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具有人格发育不成熟的特点,患者的自我心理矫正有相当的困难,因此主要以外在治疗为主。目前治疗表演型人格障碍主要有认知领悟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两种方法。
由于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心理防御机制发育不成熟,削弱了疏导焦虑、控制冲动或发展。在认知领悟疗法操作过程中,引入其成长经历所致影响,帮助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对矛盾冲突情景进行剖析,使其重新认识和探索自我,随着其对己、对人和对环境产生理性的认识和领悟,个性趋于成熟和发展,逐渐以成熟而建设性的态度取代幼稚原始的反应方式。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在人际交往中,总是特别强调要求备受关注的自我中心之态度,因而不能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致使他们生活中的应激较多,常有不合理的情绪爆发以及混乱的行为表现。表演型人格障碍者有可能向医生提出许多不合理要求,如在不恰当的时间寻求医生的帮助,或不合理地要求延长会谈时间,如果不能即刻满足,即认为自己遭遇不公,随即产生强烈不满情绪和行为反应。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焦点应放在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具体应激情景更适宜的反应方式上。医生会就相应的反应方式与患者进行讨论,在解释哪些行为不能被接受的同时,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常有威胁自伤或自杀以及自杀行为表现,其较多发生自杀未遂,这与其在亲属或伴侣间关系混乱,自我中心的意识,以及人际关系的依赖等脆弱和易变的特质有关。威胁自伤、自杀或自杀行为本为受到挫折后的作弄举动,但其中也不乏因分寸掌握不当终致死亡者,重要的是患者亲属应尽早识别这种状况,以便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也称为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过分感情化、用夸张的言行吸引注意力和人格不成熟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这类人感情多变、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影响,常希望领导和同事表扬和敬佩自己,愿出风头,积极参加各种人多的活动,常以外貌和言行的戏剧化来引人注意。他们常感情用事,用自己的好恶来判断事物,喜欢幻想,言行与事实往往相差甚远。
表现特征
1、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只要满足上述特征中的三项,方可论断为表演型人格)
以往心理学界认为表演型(癔症型)人格与癔症二者是一脉相承的。但临床观察发现,癔症病人前表现为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仅有20%,一些明显的表演型人格障碍病人可终生不发生癔症,因此表明表演型人格虽与癔症有关,但并非必然联系。故现在普遍倾向使用“表演型”而回避“癔症型”对此种人格障碍进行表述,以达到区分“癔症人格”与“癔症”之目的。
国外报道本病在成人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2%,妇女高于男性两倍。较多发生于少年期后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逐渐趋向成熟,至中年达到明显缓解。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表演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生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也可能是本类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
由于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具有人格发育不成熟的特点,患者的自我心理矫正有相当的困难,因此主要以外在治疗为主。目前治疗表演型人格障碍主要有认知领悟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两种方法。
由于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心理防御机制发育不成熟,削弱了疏导焦虑、控制冲动或发展。在认知领悟疗法操作过程中,引入其成长经历所致影响,帮助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对矛盾冲突情景进行剖析,使其重新认识和探索自我,随着其对己、对人和对环境产生理性的认识和领悟,个性趋于成熟和发展,逐渐以成熟而建设性的态度取代幼稚原始的反应方式。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在人际交往中,总是特别强调要求备受关注的自我中心之态度,因而不能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致使他们生活中的应激较多,常有不合理的情绪爆发以及混乱的行为表现。表演型人格障碍者有可能向医生提出许多不合理要求,如在不恰当的时间寻求医生的帮助,或不合理地要求延长会谈时间,如果不能即刻满足,即认为自己遭遇不公,随即产生强烈不满情绪和行为反应。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焦点应放在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具体应激情景更适宜的反应方式上。医生会就相应的反应方式与患者进行讨论,在解释哪些行为不能被接受的同时,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常有威胁自伤或自杀以及自杀行为表现,其较多发生自杀未遂,这与其在亲属或伴侣间关系混乱,自我中心的意识,以及人际关系的依赖等脆弱和易变的特质有关。威胁自伤、自杀或自杀行为本为受到挫折后的作弄举动,但其中也不乏因分寸掌握不当终致死亡者,重要的是患者亲属应尽早识别这种状况,以便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