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青少年心理咨询的都知道:问题显现在孩子身上,根源通常在于父母。
近期做的两个咨询个案有着共同之处:孩子坚决不再去学校,父母无法接受,坚持认为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是学习成绩下降、懒惰、找借口、逃避责任、不愿意付出努力。
不需要太多交流,这样的家庭互动模式就显示出来:在孩子的成长经历中,父亲经常缺席,且不认同母亲的教育方式,母亲的生活重心是孩子,全方位控制孩子的生活:吃什么、穿什么、和谁一起玩、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去学什么班等等,都由母亲安排,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完全失去掌控感,天长日久,内心自然就充满无能、无助、无价值感,做什么都感觉没意思,直至了无生趣。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了,想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遭遇父母的强力压制,于是孩子几乎是本能地、自然地举起最有力的武器:我不上学了,这是父母的软肋。
被过度控制的结果常常是失控,孩子成功地击中父母的软肋,一头扎进失控的生活:终日在外游荡、打架斗殴、沉迷网络、昏睡不起等等。
没有人告诉这些妈妈,当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这一天做准备了:还记得吗?
孩子惊喜地发现自己可以独立行走了,你吓他:要等妈妈扶着才可以走,要不就会摔个大跟头!
——摔一下能怎么样?孩子失去的是在跌跌撞撞中探索世界的乐趣和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的力量感。
孩子要自己抓着东西吃,你嫌他会弄脏衣服,非要夺过他手里的食物和勺子,你要亲自喂到他嘴里!
——弄脏衣服又能怎样?孩子本来可以很有创意地享受他的食物,锻炼手眼协调活动、发展感觉统合能力、好心情带来的良好的消化能力。
孩子那么渴望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你担心他受到坏孩子的影响而不离左右,得由你来决定他能去哪里、能和谁一起玩,孩子自己的声音一次次被你的命令声淹没,他没有稳定的朋友,没有机会独立处理他的人际冲突!
——和小朋友有点矛盾又能怎样?孩子早晚有一天要出去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小时候打过架的孩子至少知道遇到有人欺负他时怎么保护自己、怎么反抗,看看那些受欺负的孩子,他们缩在角落里、没有朋友、不敢独自做事、不敢独自做决定、也不会求助,谁教会了他们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天然的禀赋发展了他的兴趣爱好:喜欢读小说、喜欢踢足球、喜欢画画,你说那不重要,为了孩子将来有好的职业、好的收入,你给孩子报名去参加奥数班、英语班,孩子在你安排的“正道”上反复体验被挫败的感受,因为你说那些只是出于兴趣的活动是没有用的!
——去做没有用的事情又能怎样?你的价值判断和孩子的价值判断不在一条线上,你说的将来谁也看不到,孩子关注的是当下的快乐,投入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提高心智水平、愉悦身心、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体验成就感、树立自信心,也许将来还会从事与此相关的职业,那是孩子自己的生活,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给他带来的是尊严和掌控感。
你们消耗大量的精力彼此争斗,让双方的心都伤痕累累,你不理解:我全都是为了他好,他怎么就不领情呢?
——你把孩子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了,大到婚姻、职业,小到穿衣、吃饭,你都要“帮助”他选择,你希望你们的关系没有边界,自然彼此伤害。
你习惯于说:我过的桥比他走的路都多,他什么都不懂我真的放心不下,你放心不下的是什么?
你对自己的婚姻感到不满,丈夫不常在身边听你说话,所以孩子成了你主要的精神寄托,掌控不了丈夫,我可以掌控孩子。
——放下对丈夫的抱怨和期待,主动用心与丈夫沟通,改变夫妻互动的模式,接纳自己、接纳丈夫的现状。
你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给我争面子。
——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走得有多稳当取决于他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感和掌控感。
你耿耿于怀自己的幼年生活有缺憾,我小时候得不到的东西要让我的孩子享受到,你小时候拥有的东西呢?能给你的孩子吗?
——你关注缺憾多过关注拥有,心里有太多不平与焦虑,所以孩子比你更焦虑、更纠结:我什么都做不好,对不起妈妈,但是谁来关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你也需要成长,能试着放下心里的这些执着吗?
你生了那个孩子,但他是独立的生命,你能够接受分离吗?
你愿意为了自己而做出改变吗?
先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
一个苦者找智者倾诉他的心事。他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智者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他说:“这些事和人我就偏偏放不下。”
智者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苦者被烫到马上松开了手。
智者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自然就会放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