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家长怨,说孩子不听话,一件事讲好几遍也听不进去,讲多了,孩子又嫌自己烦。其实,爱唠叨的家长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别只盯着孩子的缺点
从心理学 上分析,孩子是心理和行为的不成熟个体,家长必须对他们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培养。但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叮嘱、提醒。但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还容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有些家长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翻来覆去地只讲缺点,不提进步。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恶,只是缺少改正缺点的自觉和毅力。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反反复复地教训孩子,“我讲话你就是不听”,“怎么说你才能改呢”,他们会将此视为不信任,甚至产生 逆反心理 。
另外,唠叨的家长往往是缺乏自信、性格软弱的人,对自己讲出去的话、做了的事不放心,才会一次次地重复。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这种唠叨的环境里,每天面对软弱、紧张型性格的父母,长大后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唠叨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家长应该了解怎么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批评的话不宜多
首先,要耐心地加以指导。指导不同于唠叨:唠叨往往含有责怪、批评的味道,是一种反复的单调的刺激;而指导是亲切的、言简意赅的,它能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处理问题,使孩子情绪稳定、心情舒畅。聪明的父母从不去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如果没有做好,也会耐心地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不要灰心,尽力而为。
学会尊重孩子也很关键。自尊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自尊受到伤害,他们会产生 心理障碍,如自卑心理和对抗心理等。因此,父母必须时刻注意保护并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在生活中,注意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要宽容,要给孩子说话和申辩的机会。即使是批评,话也不宜多。有些父母“苦口婆心”,类似“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怎么就不能学学人家”之类的话一天要唠叨好几遍。绝大多数子女对这种说教式的谈话都采取“缄默不语,心不在焉”的对策,而且觉得自信和自尊受到了打击。
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
唠叨,归根结底,是不懂交流的表现。和孩子交流时要充满爱心和亲切感,态度和蔼。时间最好选在吃饭时和睡觉前,因为这是孩子情绪最为平稳的时候。我认识一个母亲,她从孩子很小时,就注意和他的情感交流。每天在孩子上床时都要问问他:“今天过得开心吗?”孩子长大后,就形成了在睡前和父母沟通的习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也愿意告诉父母。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孩子就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和忠告,也用不着父母再费力地唠叨了。
最后要提醒父母,对孩子讲话也要经过大脑过滤,要讲在点子上,不要信口开河。说出去的话、下达的命令要算数,不能出尔反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