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情绪较多地存在于差生之中。这是一种由于学习成绩差而产生的自卑感,加上外界的压力(如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的耻笑,邻里的讥讽),往往使之失去信心,于是更加厌恶学习。二是有些差生物以类聚,精力几乎全化在学习之外,见到上课、作业就感到头痛,勉强应付,滋生强烈的厌烦情绪,当然,厌学的也不完全限于差生,一些学习较好的同学,由于某种原因(如感到学习负担过重,读书无用等)也会产生厌学情绪。
按理说,学习可以增进知识、掌握技能,应该是一件非常有趣味的乐事,也符合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和好学多问的特点。但为什么一部份同学却产生厌学心理,除了上面提到的学不好、无心学以外,其他造成厌学心理的客观因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揠苗助长。苗的生长有其自然规律,学习也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有些家长仿照体育训练中大运动量的做法,既违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又不考虑他们的可接受性;使学生不胜负担,不求甚解也不易消化,久而久之产生恶性循环,把本来是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们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心理。
二是一些家长对子女特别宠爱,对他们在学习上没有要求,过分迁就,甚至有父母替子女越俎代庖的事,造成孩子学习上怕艰苦,不扎实。由于把学习当作过分轻松的事,一旦遇到困难而自己又无力去克服,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是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求过高。有的学校把九十分以下算作"不及格",就要补课。即使有的学生考了九十九分,还要听家长、教师"为什么丢了这一分"的指责,这种求全责备使学生在学习上丧失信心,并为此惆怅、苦闷、厌烦。
四是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知识贬值"、"脑体劳动待遇倒挂"等等社会影响,也使一部份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于是学习好的学生不想进一步努力,学习差的学生则不想读书。
五是有些教师教学不得法,这里既有教育思想问题,也有教学艺术问题。在生源较差的学校,有的教师感到教而无功,他们的厌教情绪也影响到学生学习情绪。在生源较好的学校,有的教师则一心扑在"升学率"上,学生的课余生活、文体活动等等都似乎与他们无关,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单调乏味,从而萌生厌学心理。同时,有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艺术性,一味的满堂灌,学生似懂非懂,因而在一大堆作业面前束手无策,产生厌学情绪。
据了解,厌学情绪在中学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某县对初三毕业生曾作过一次升学意向调查,第一志愿填写高中的只占毕业生总数的13.6%,比计划数相差近千人,还有11.4%的学生连志愿书都不填。因此消除厌学心理,解除他们在学习上的困惑,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对厌学心理的疏导:
一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
二要家长和教师密切配合,缺一不可。
对有厌学心理的学生,绝不能用高压政策:"如果你学不好,下学期就不给你读了",这正合其心意,那学习更不用功,成绩则每况愈下,以致不可收拾。
有位家长在疏导其孩子厌学心理方面是值得借鉴的:他的孩子在一年级时考试有两门不及格,成绩是班内倒数第三,受到学校点名批评。当孩子拿回成绩要家长写批语时,这位家长一方面考虑到孩了原有学习基础差,考得不好,心情一定很沉重,另一方面感到也有自己的责任,于是在批语中写上"失败是成功之母,最怕你灰心丧气,望振作精神,勤学好问,争取各科及格,"孩子本想会挨一顿训,结果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鼓励,提出的要求又不高,感到心情轻松,打消了退学的念头,学习上反而刻苦起来。
后来,这位家长又从孩子的同学口中了解到孩子感到读书很苦,时逢暑假,骄阳如火,他就有意让孩子连续几天下田劳动,体验艰苦。然后对他说:"世界上干什么都得吃苦,农民没有因苦而不种田,学生岂能嫌苦而不读书。不怕苦和累,才能得到丰硕的成果?quot;这使孩子深受启发,至初二时成绩显著提高,获得学校颁发的"进步奖"。由此看来,对孩子进行生动而切合实际的教育,耐心而又充满希望的鼓励,有助于克服厌学心理。操之过急,要求过高,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厌学情绪。
教师对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宁肯吃得少些,力求消化。而不让其撑得慌。关键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并使这种乐趣建立在不断成功的尝试上。
在学习上,气可鼓不可泄,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得当的表扬,都会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增长自信心,并对学习产生越来越大的兴趣。由此可见,当学生有厌学心理时,应尽可能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使之在心理上获得平衡,把在学习上失去的兴趣重新找回来。
一般讲,一个学生不会一开始就厌恶学习,而往往是由于后来的种种原因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厌学情绪既可以产生,也可以消除。心理研究表明,拉大智力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本身,而是包括学习欲望、毅力、自信心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和毅力,并把学习中所遇到的每一个困难,都当作锻炼和考验自己意志和毅力的机会,并相应地开展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都是激发学习兴趣、鼓动竞争心理、培养和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而这一切也都有助于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
至于对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社会原因,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要教育学生懂得,"不学无术"在社会上终究是不可能立足的。社会要进步,最终还是要靠知识和技术,今天学习上的好坏,将关系到将来对祖国贡献的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