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面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可以说遍地开花,有心理咨询需求的人再找寻机构的时候大部分不知道怎么去判断改找哪个,毕竟心理咨询服务不像购买其他东西,看得见摸得着还有个实质的体验,那今天就给大家简单说一下一些基本的可参考的选择方法
心理咨询是否靠谱,涉及到心理咨询专业伦理最基本的关切:能否优先保障来访者的正当权益。一般而言,无论是否收费,正规的专业机构、具备专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提供靠谱心理咨询的可能性相对高一些,而不正规的机构、不具备专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提供靠谱心理咨询的可能性则相对低一些。如果有意无意地将机构或心理咨询师个人的利益(物质上的和心理上的)置于来访者的正当权益之上,包括上述五种情形在内的所有免费心理咨询以及收费心理咨询都不靠谱。另外,如果排除机构或心理咨询师个人违反法律法规和心理咨询专业伦理的情形,由于沟通不良以及来访者(或其监护人)某些不合理的期待、偏见或误解,所有的心理咨询也都可能被视为“不靠谱”。
现在市面上的心理咨询也分成免费心理咨询和收费心理咨询之间有诸多差别,我主要谈两个方面:
一是工作“深度”不同。一般而言,因工作环境和咨询目标不同,免费心理咨询的工作“深度”整体上浅于收费心理咨询。比如,学校心理咨询更注重学生的发展而非解决“深层问题”,公益性心理咨询更注重普及心理教育或是基于心理评估提出专业建议。当然,细看具体工作的话,免费心理咨询并不都是浅尝辄止、无视“深层问题”,比如有些学生或员工适合通过较长程的咨询解决创伤或协助与促进心理障碍康复;收费心理咨询也并不都是聚焦“深层问题”、只管深度挖掘,比如有些来访者的咨询目标着眼于现实层面,希望学会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或提高行为管理的能力。
二是咨询关系不同。金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来访者和咨询师彼此的角色期待,甚至可能将他们与第三方(个人或机构)的情感瓜葛卷入咨询关系之中。因为金钱,咨询室内可能上演许多恩怨情仇。若用专业术语讲,金钱会带来复杂多样的移情与反移情。以下列举一些可能的情形:
在免费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容易对咨询师心存感激、敬畏或愧疚,进而容易迎合、顺从或讨好咨询师、压抑或委屈自己,甚至被动攻击咨询师;也可能质疑咨询师的专业能力与责任心,因而动摇双方之间的信任与合作;还可能对咨询更加重视和投入,进而有助于咨询进展和效果;或是可能对咨询缺乏承诺与投入感,导致咨询进展缓慢或效果不佳;或是理所当然享福利、无可奈何受压迫,将咨询师当作第三方的“替罪羊”进行消耗或攻击(比如将咨询师视为陪聊对象,比如被要求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或员工敌视咨询师,因第三方的管理要求或任务而心有旁骛,甚至陷入伦理困境(比如限定接受咨询的次数,比如劝说来访者进入收费咨询。
在收费心理咨询中:来访者更主张“消费者权利”,更重视咨询效果,容易深信或迷信咨询师是有各种有效方法的万能专家,因而更指望咨询师却放弃或减少自己对改变的努力或投入;也可能因为付费而在咨询中更加重视和投入,进而有助于咨询进展和咨询效果;还可能将咨询师视为“服务员”或“销售员”,容易提防、质疑、不满或指责咨询师和咨询进展;或是将咨询视为交易或买卖,可以共事但在情感上疏远咨询师,甚至设法“占便宜”(比如咨询有意延时);还可能将自己与第三方的情感瓜葛卷入咨询关系(比如未成年人因父母付费而对咨询师和咨询本身更加抵触、顺从或积极主动)。咨询师容易背负责任感或愧疚感,以致在咨询中可能有意无意地总想多做些什么,或是过于“用力”,对来访者更加照顾或指导,甚至被动攻击来访者也可能因为自己对费用的扭捏或回避的态度,不能为来访者提供成熟的社会化榜样;或是“选择性”无视费用对双方的影响,造成咨询关系问题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