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长年忙于工作,或缺乏爱的能力,对孩子从小缺少陪伴与关心,以为花钱抚养孩子,供其吃穿住行、上学读书,就已尽到了父母的责任。实际上米兰青少年心理咨询老师认为在未与孩子建立起稳定的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情况下,却又对孩子有很多控制与约束,在日常生活规则与学业成绩上对孩子要求很高,还要孩子绝对服从家长的意志和安排。受到忽视和控制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温暖,觉得自己只是执行父母意志和实现父母愿望的工具。他们无法做自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于是变得做事被动,缺乏目标,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更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他们努力学习并非出于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也非出于对父母的孝道,而更多只是出于必须依赖于父母才能生存的需要。
当亲子关系疏远、冷漠,甚至积压了很多怨恨,孩子就可能在潜意识或意识中,让自己学业失败,比如出现情绪障碍或身体疾患,不得不请假、休学。还有的患上考试焦虑症,平时学习还不错,一到考试就发挥失常。最终要达到以牺牲个人成长与发展来被动攻击父母的目的。研究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常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逆反,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会突然恶化,过去非常依恋,跟爸爸妈妈都很亲密,现在爸爸妈妈碰他的头不行,进他的房间不行,碰他的东西也不行,他开始为自己的权力较劲。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常常有攻击性,有敌意,带有批判性,看什么都不惯,都觉得不好,不完美。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有完美主义的内心追求,只不过是以否定一切的方式来表现的。
第二个问题是双向性,青春期的孩子藐视权威,又盲目崇拜,两个倾向同时存在。比如说,很多追星族都是青春期或者青春后期的孩子,他们内心藐视权威,否定一切,又盲目崇拜;他们有时有极端的道德感,喜欢谴责,有时又极端无视道德,会做一些违背公众道德的事;他们勤奋,同时又懒惰,遵守纪律,又破坏纪律。在遵守纪律和破坏纪律里都找到快乐,在盲目崇拜和否定权威里都能享受到快乐。其实,孩子的成长动力正隐藏在这种双向性的矛盾中,不管破坏还是创造,孩子都充满激情,这是快乐的动力。
第三个问题是追求神秘主义,有的孩子会神神怪怪的,喜欢看侦探片、鬼片,嘴里会谈迷信,包括宗教、十字架,甚至有些孩子会把两个笔捆成十字架,做祷告。追求神秘主义的背后是对世界好奇,从书本和父母教导中看到的世界太过乏味,孩子通过追求神秘来自娱自乐。当然,其中也存在很多自我暗示的、夸大自我的、获得超能力的、成为权威人物的青春期梦想。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内心世界,一个是外部世界,青春期的孩子生活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小的时候只是跟父母或者小学同学接触,跟现实的接触有限,他的感觉更多来自内心世界,基本上,主要情感、生活都依赖家庭,而家庭本身就是和社会有边界的。在进入青春期后,孩子要开始社会化了,他知道家庭待不住了,他要到社会去寻找朋友、情感、事业,要学习,要成功。因此,青春期就成了边界地带,在这个边界地带,孩子有一半是内心的,有一半是外在的,两方面一直混杂在一块儿,这就是他的双向性的来源。因此,心理咨询一般认为青春期更好的说法叫“过渡期”,过渡期是流动的概念,它表示孩子正在走过一个阶段,处在过渡的过程中,而不是已经形成了结果,它有时间性,不是永远的,更不是定型的。接下来米兰心理咨询师告诉您家长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技术一,要表现出适当的无知。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尊严,往往尝试着攻击家庭的成员。我们要做一个选择,既然孩子不再想当孩子了,自己就要慢慢从家长的角色中引退,在某些家庭,父母也可以来扮演孩子。青春期孩子的价值观有些看起来是很荒诞,但是要倾听他、尊重他,孩子就会逐渐变成大人,他慢慢会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
如果家长采取查书包、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等方法,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为了讨好父母继续扮演孩子的角色,产生了心理学上称为“退行”的现象,放弃成长的权利,变得幼稚化。这样的孩子即使能考上清华北大,也是生活中的弱者,只能当一个普通的人。为什么?因为他放弃了成长的权利,他的情商差。另一种是孩子选择反抗,因为他觉得如果我不能挫败父母,我就长不大。很多孩子逃学不是因为不喜欢学习而是为了反抗父母,父母希望他好好学习,他就不好好学习,看父母怎么办。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挫败父母,父母可以替代他做决定,但无法替代他学习。
技术二,对孩子好奇、保持兴趣。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对孩子欣赏的态度,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让他感觉到你对他有兴趣。如果在一个部门当领导,对大家保持兴趣、好奇,就会是受欢迎的领导,如果满脸都是价值判断、好恶,别人跟你在一起就会觉得不舒服。父母要把价值深藏起来,给孩子一个彼此冲突、矛盾、多样的价值混乱时期,不要忙着帮孩子找到所谓正确的道路,那样可能适得其反,孩子失去自我的判断力与鉴别力,不能形成自我的价值倾向,结果是觉得是在为别人活着,为别人学习。让青春期的孩子品尝逆反情绪给他带来的痛苦与麻烦,好奇地、用欣赏的眼光分享他自我选择的价值观、美感、哲学概念与逻辑。当然,幼稚在所难免,但这些幼稚的思想打着孩子自己的标识,属于他自己的天地。尊重这些就是尊重孩子。家长能做的是提醒孩子社会规则:“你内心如何看世界是你的权利,面对客观现实的时候要按规则办事。”这样做就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内心与现实的边界意识,让孩子可以在两个层面来接纳自己。
技术三,学会对孩子示弱。
示弱就是要善于在孩子面前装傻。如果孩子游戏打得好,你要说:“宝贝,妈妈好笨啊,这种事情都不会,你能不能教教妈妈?”孩子肯定会特别高兴,当你慢慢地表示出对游戏感兴趣的时候,孩子也许就会慢慢失去对游戏的兴趣。原因是孩子玩游戏的潜在意义是在有限的环境里寻找与父母分离的空间,如果母亲也要玩,孩子的兴趣就会大减,当然严重依恋游戏的孩子除外。
技术四,不管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荒谬的要求,决不能马上驳斥他。
对孩子提出的不恰当的要求,要说:“你的想法不错,很有意思啊,不过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能告诉我你进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吗?你能告诉爸爸妈妈能帮你做些什么吗?”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澄清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拒绝他,他反而会坚持。当你坐下来听他计划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自己什么计划都没有,需要的只是爸爸妈妈认同、接受他的想法,不一定要实施。如果这时驳斥他,他反倒一定要实施。家长可以先说“yes”,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说“maybe”,尽量不说“no”。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其实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实现要求,而是要看爸爸妈妈的反应,是不是真的在意他,尊重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