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儿童心理健康”研讨会日前在上海举行,100多位中日专家共同探讨了儿童心理健康这一世界性问题。
健康心理关系儿童一生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儿童的标准应包括四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完好。
长期以来,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正如中国关心下一代工委专家委员会主任严仁英教授所说:“人们在为孩子提供越来越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时,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
专家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在学习方面的健康心理应表现为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增进体脑发展,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排除不必要的忧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健康心理应表现为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地了解并真诚地对待他人,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为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目标,具有自制力。
专家认为,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就是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和发展自己的各种心理能力,如与社会交往的能力、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耐受精神打击的能力、情绪适度表达的能力、受打击后心理康复的能力等,而这些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和社会良好的人文氛围。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和儿童心理障碍发生率为10.2%至14.5%,其中主要的心理障碍包括多动障碍、焦虑情绪、社会交往能力问题、行为问题。据了解,心理障碍儿童多出现在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家庭。
专家认为,儿童心理障碍虽不像躯体疾病那样有形地损害儿童的健康,却在无形中侵害着儿童的心理素质。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减少生物因素的不良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知识水平,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水平。
塑造儿童健康心理是全社会的责任
儿童心理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必须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建一个有利于培养孩子美好心灵的环境,这是专家们的共识。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教育者,他们的教养方式,无论是溺爱型、专断型还是纵容型都极不利于子女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才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培养积极向上、热诚友善的性格和独立性、创造性。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应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