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米兰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偷窃”别人的东西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1、是非观念薄弱。儿童早期的孩子对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个要领还不太清楚,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他不可以占有。——个三四岁的孩子来到商店,看到诱人的食品,会旁若无人地抓过来放到嘴里。严格地说,这种行为不能叫做偷窃。 2、争强好胜。稍大一点的孩子,好胜心出现了,他们喜欢和别人攀比,希望处处能和朋友相称,当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有新奇的玩具或精美的物品,自己没有,又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时,只好采取偷窃方法; 3、为引起旁人的注意。一些儿童,玩具应有尽有,决不比别的孩子少,但他们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而在家中由于种种原因,又较少得到父母的关心。这些孩子就有可能出现偷窃行为,目的是为了唤起别人对他的关注,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补偿作用。 4、施行报复。当儿童受到别的小朋友、同学或家人、父母的伤害如批评、打骂后,他常会把对方的一些物品偷走。很显然,这种偷窃也不是要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只是通过这样一种做法来向对方施行报复,以发泄内心的愤怒情绪。 综上所述,造成孩子偷窃的原因多种多样,父母在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后,一定要认真地了解一下,看一看属于哪一种类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孩子的工作。对于那些尚不能分清是非的孩子,父母应耐心告诉他们别人的东西是不能随便乱拿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认识的提高,孩子终究会弄清楚的。对于那些争强好胜或报复他人而偷窃的孩子,父母要与孩子认真交谈,分析指出因偷窃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如非常想要某东西,与父母商量能否到商店去买,一时买不到或买不起,能否先用其他东西替代。另外,别人伤害了你,你若觉得对方是故意的,可以与之讲清道理,如不是故意的,则可原谅对方,但不能用偷窃来报复人家,那是不道德的。对于那些为了引起旁人注意而偷窃的孩子,父母确应多多予以关注,多和孩子一起游戏,多给孩子表扬和奖励,多与孩子沟通思想。若父母能做到这些,孩子的这类偷窃行为也就不会再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