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个事例中,一位母亲同情的评论使得和平与战争成为一线之隔。九岁的大卫不想去看牙医,他很生气,激怒了他的姐姐蒂娜,她对他说:“噢,大卫,长大点!”大卫更生气了,行为变得更加令人讨厌。她的妈妈对蒂娜说:“大卫今天很烦,他担心去看牙医。现在他需要我们所有人的体谅。”就好像变魔法一样,大卫马上安静下来,他去看了牙医,没有再抱怨。妈妈的回应是针对大卫烦躁心情的理解和同情,而不是嘲笑讽刺等让他讨厌的行为,这使得大卫感到放松多了,因此也就不再那么生气了。在这个小事件里,帮助孩子平息怒气和遭受挫折的两种方法正好形成对照,一种是使怒火更盛,一种是消除怒气。
还有一个例子,一位老师让初次入园的小朋友轻松融入了大家庭。南希五岁时,第一次去幼儿园,妈妈陪着她看墙上的画,她大声问道:“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妈妈感到很尴尬,不满地看着女儿,赶紧说:“把这些漂亮的画说成难看是很不友好的。”一个明白南希问题含义的老师笑着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陋的画。”南希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现在她已经得到了她隐藏的问题的答案:“如果一个女孩画画画得不好也没什么关系。”接下来,南希拿起一个坏了的玩具消防车问道:“谁弄坏了这辆消防车?”妈妈回答说:“谁弄坏了它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这儿你谁都不认识。”事实上,南希并不是真的对那个名字感兴趣,她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理解问题的含义是关键,老师给了一个适当的答复:“玩具就是拿来玩的,有时候它们会坏,就是这样。”南希看上去很满意。她觉得待在这里很安全。南希和她的妈妈挥手告别,走到老师身边,开始了她在幼儿园的第一天。
我们总是自以为懂得大量的育儿知识,懂得如何爱孩子,其实这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和沟通。我们都希望家里充满着民主、平等、尊重和自由,可一着急,火急火燎地就容易表现出专制和不平等,有时甚至羞辱和惩罚孩子。这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我想有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为孩子心灵的健康寻求一份保障。